作者: 丁明燁 王世會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3-02-17 10:03
過去平原地區的房屋,大都是泥墻土房,不耐風雨,黃乎乎的一片,簡陋又土氣。隨著經濟條件好轉,鄉親們建房,也是青磚到頂的磚瓦房了。由于磚瓦需求量增大,也為了節省開支,需要建造新房的鄉親便自己動手建窯燒造,燒磚瓦的窯有老式土窯,也有新式磚窯,冒著青煙的磚瓦窯便隨處可見,成為鄉村的一道獨特風景。
燒制磚瓦的流程并不復雜、洇土、和泥、制坯、晾曬、裝窯、燒制、澆水、出窯。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,中原地區燒造的都是老式青磚青瓦,色澤古樸,建造的房屋也顯得沉穩厚重。
在沒使用煤炭的年代,燒窯普遍用柴草,每一座土窯的旁邊都堆著小山一樣的柴垛,由此以來,一磚一瓦都來之不易,在老百姓的心中都顯得十分貴重。用柴草燒制,窯內溫度不夠高,磚瓦往往硬度不夠,后來人們才改用煤炭燒制。
挖泥、制坯,裝窯、出窯都是極重的體力活,又臟又累,費時費力。小時候,我見過生產隊洇窯的窯工,一隊隊擔著水,盤旋著登上窯頂,把水澆上,這樣燒制出來的磚瓦才是青磚青瓦。
常常在想,普普通通的土坯,見水即粉化脫落,還極容易破損,經過磚窯燒制后,就有了硬度,有了質地,就能經受住風風雨雨的摧殘,看來經歷烈火的煅燒是何等的必要啊。人生不也是這樣嗎?只有經歷一次次磨難考驗的人,才有質感,有耐受力,才是社會的堪用之才。文/丁明燁 畫/王世會